
1939年,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邀请毛主席来学校教授战略学课程,主席却因为事务繁忙无法脱身,便介绍了有“党内一支笔”之称的郭化若来学校授课。
训练班负责人看到郭化若感到有些失望,毛主席笑着称赞道:“郭化若授课水平不亚于我,说不定超过我呢!”
郭化若到底有何本事,能得到毛主席如此夸奖?
郭化若出生于福建福州的一个贫苦之家,艰难窘迫的家境不仅没有击垮郭化若,还让他从小就立下了出人头地的志向。
郭化若学习十分刻苦,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建第一中学,不算高昂的学费对于郭化若来说却成了奢望,迫于现实压力,郭化若无奈辍学,来到了广州打工谋生。
当时的广州是中国革命青年的聚集地,在这里生活的几年里,郭沫若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“三民主义”,觉得很受启发,也让他找到了努力终生的人生目标。
1925年,半工半读的郭化若考上了黄埔军校第四期,在军校中,郭化若和许多共产党员成为了好友,也接触到了许多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主张,贫苦出身的郭化若更赞同共产党的主张,就在好友的引荐下,秘密加入了共产党。
在黄埔第四期中,郭化若的成绩是最优秀的,每次考试都能荣获第一名。
不仅如此,郭化若还写得一手好字,他的试卷字迹工整、行云流水,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,就连蒋介石都对此赞不绝口。
有一次,心血来潮的蒋介石跑到学生办公室检查作业,正好前几本就有郭化若的作业,蒋介石随手翻阅了一下,指责道:“怎么还有字帖?”
一旁的教员笑着回答道:“那不是字帖,那是郭化若的作业!”
蒋介石立马称赞道:“好好好,字如其人,字写得这样好,人定然也不错,明天让这个学生来我办公室。”
1926年3月,“中山舰事件”后,郭化若不满蒋介石阳奉阴违、表里不一的行为,在校内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。“412反革命政变”后,郭化若彻底对国民党失望,在组织的委派下,前往莫斯科炮兵学校深造。
郭化若回国后,出任了毛主席的军事高参,深得信赖和倚重。当时延安党校邀请毛主席去授课,主席因为事务繁忙无法抽身前往便安排郭化若替自己去,担心校方不了解郭化若的实力,毛主席说道:“郭化若授课水平不亚于我,说不定超过我呢!”
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郭化若均作出突出贡献,在1955年的“授勋大典”上,中央本来要授予郭化若上将军衔,结果遭到了郭化若本人的拒绝。
“我的功劳很小,远远不如其他同志,不应该被授予上将。”
评衔小组采纳了郭化若的意见,最终授予了他中将军衔,此后的岁月里,他始终奋战在国防科技的一线,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